上一页|1|
/1页

主题:如果你是"90后"你还需要买房吗?

发表于2014-02-20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过了农历春节,才算又长了一岁。以这样的时间节点去衡量,我们过往所说的“90后”,今年也已经过了大学毕业的年龄,成为上班一族。在开发商的眼里,这些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一族,将是支撑其未来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就在近段时间,一位叫马佳佳的“90后”女孩,却给了众多的房地产商当头棒喝,因为她宣称——“90后”压根儿不稀罕买房。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转发,马佳佳的这一言论以一种病毒性复制的态势,在整个房地产圈流转。


  马佳佳是谁?她说的话为什么有如此的影响力?这事实上还得拜万科所赐。


  如果说,韩寒和郭敬明是“80后”一代的代表,那么从现在的趋势看,业已成为话题“女王”的她,极有可能成为“90后”的代言人之一。马佳佳是 2008年云南省高考语文状元,2012年6月毕业于。毕业当天在开了一家创意情趣用品店,首次用健康阳光的形象诠释了原本晦涩隐秘 的行业,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第323期为11号女嘉宾。“90后”创业典范。


  就在本月上旬,马佳佳受邀赴万科邀请演讲,用明快前卫的PPT分析“90后”人群特征,从而得出“互联网改变观念,‘90后’不买房”的结论 后,迅速引爆了又一轮房地产行业的新思考。上个周末,马佳佳基本已经把地产人的微信屏给刷爆了。马佳佳如此直白的表述,基本扑灭了房地产商对未来的想象, 这也是他们如此关注这番言论的重要原因。


  然而即便是“90后”的代表,但在马佳佳言论过后,还是有不少“90后”跳出来表态:我们还是要买房的。大浙网随后推出的专题调查也佐证了这 点,截止到昨天下午三点,共有3000多人参与了调查活动,其中2200多人尚未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他们中的1900多人明确表示“必须有个属于自己的 窝”,也就是等到条件成熟,会出手购房。而明确表示不会购房的只有500多人。


  业内大佬挺“马”倒“马”莫衷一是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最从马佳佳的言论风靡互联网后,各方业内人士也表达着他们的不同观点。


  马佳佳不能左右楼市,这是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撰文的观点,他近日撰文称不能让马佳佳左右房市,并就马佳佳的论点谈了三点看法:“90后”不买房是个伪命题、项目做“细分市场和垂直领域”一定小众、房地产就是房地产,别老把未来前景和社区服务忽悠在一起。


  但有一些开发商拥抱并接受了这些新鲜事物,华南一家开发商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他们愿意接受马佳佳新鲜的观点,这带来了很多的触动。


  万科东部某区域的负责人对此表示,这背后是移动互联给营销工作新的启示,给这个时代带来变革。拥抱这些变革,积极响应这些变革,是他们的态度。


  最近,玩房地产开发的不谈互联网都不好意思。就在马佳佳去万科之前,万科刚刚跟小米手机有过“亲密接触”,万科总裁郁亮亲自带队组团去小米学习。此前,有报道,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曾发问郁亮,“你们盖的房子价格能不能跌一半”时,郁亮也曾一愣。


  但仔细思考后,郁亮觉得这个可能性不是完全没有。2013年底,郁亮在一次内部演讲中说,他担心未来房地产行业会不会出现类似“小米”的搅局者,以互联网思维模式打破旧秩序,威胁甚至取代以万科为代表的行业模式。


  “万科的担心源自于它是行业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想的就是变革。”阳光城副总裁王锋对记者说。


  “创新有一种说法,领先半步叫超越,领先一步就是死。”记者采访的另一家开发商人士却称,目前的转型不能操之过急,房地产企业想改革成一家技术公司,或者迅速植入互联网思维,现阶段都不太现实。


  对于马佳佳等新新人群所提出的营销想法,有的房地产业内人士甚至抛出了这样的观点,光是炒作并不能代表懂互联网,“从单个购房行为来看,很难。就靠你点个赞?还是靠你的淘宝评级就买一个?很扯。”


  赞也好,嘘也罢,马佳佳已经成为热词,就连万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仑近日也表示,“现在我们的生活被一个‘90后’的马佳佳在颠覆。”


  房地产确实已到需要更改思维的时候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很多行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在更新自己的思维后,创造出新的模式,从而对传统的产业形成革命性的变革,甚至逼迫很多传统行业不 是改弦更张,就是关门。从早期的电商,到近来的互联网金融,莫不如此。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似乎也到来需要更改思维的时候了。马佳佳不买房的论调可能只是 她一家之言,但如何去适应更为年青一代的购房需求,则是各大开发商都要面对的问题。


  锐理数据总部营销总经理郭洁就认为,嗅觉敏锐的万科给整个房地产行业上了一堂课,延续了十几年的传统营销模式,是时候彻底改变了!在他看来,圈层化、个性化、同行业化、共同兴趣是未来房地产的大趋势。


  “‘90后’、‘00后’是具有个性的一代,如果说我们过去所认为要持续20年的改善型阶段是第二阶段的话,那么90后将代表中国房地产进入第 三阶段,即个性化阶段,并且这种状况会在2025年左右达到顶峰,‘90后’或许不缺房,但不一定愿意住到父母的那种老式社区去,有身份认同感的新型社区 才能真正吸引这群人。 ”


  事实上,成都目前已经有定制化的“圈层社区”出现。成都天府软件园有一个盘叫“IT男神社区”,专门针对“90后”IT人士开发,价格并不 ,但的确有不少在软件园工作的“90后”成了业主,他们就是冲着IT两字去的。可以想象,成都楼市未来将不断涌现出各种圈层社区。


  总之,只有拥有鲜明的标签、一流的服务、具有体验感的设计的楼盘,才能让“90后”的灵魂住进去。


  朗润地产顾问机构总经理白林则认为,未来有可能像小米手机利用庞大的“粉丝”群体卖手机那样来卖房。


  “马佳佳谈到的垂直社区,针对年轻人试行定制化,其实像万科现在打造的产品,包括卫生间都预留了多媒体端口,装修风格也很个性化,真正符合年轻 人口味,万科其实已经做了一些转型的预热,包括前段时间郁亮去走访腾讯等互联网公司,以后的房地产,可能真会像小米手机给市场带来的新风一样,走向产品简 单、极致、吸纳粉丝经济还有完善的服务,这些都是“互联网思维”包含的内容。”


  “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可马佳佳的言论,年轻人所能引领的思潮不可估量,今天的房地产发展已经跨过野蛮生长的时代,拼的就是一个创新,但幸好有了互 联网的参与会给我们诸多的启迪,包括像万科这样从创业之初就拥有的庞大业主金矿,完全可以用互联网大数据来整合,用最低价格满足人居住的需要以及让大 家更好地生活在便利之中。 ”


  “90后”中的不少人,确实不需要买房了


  不管马佳佳的言论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90后”的想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父母乃至更长一辈过往积累的住房,很多城里的“90后”一代,在未来至少能继承到两套,乃至三套以上的房子,对于他们来说,未来确实已经没有必要再买房了。


  a、父母荫庇,四套房子任意选


  1991年出生的潘咏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目前在武汉读大学,面临毕业,通过亲戚介绍,目前正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谈到买房的问题,小潘一脸 凝重, “房子成了左右身边同学找工作的重要因素”,他说,“毕业以后就面临成家立业,大学生不得不面对买房的问题,而大家也越来越实际,却步于一线城市的高房价 而选择回到家乡或在二三线城市发展。”


  与不少同学相比,小潘要幸运得多。因为拆迁,小潘的父母积累下来三套房产,一套自住,一套借给了姑姑和姑父暂住,另一套最近卖了用于购车。在房 地产市场大热以前,小潘的父亲利用当时房地产商的低首付购房政策,通过银行贷款购买了两套住房,现在,房租已经成了家里重要的经济来源,这让小潘的母亲常 常感慨当年那个看似冲动并遭到反对的决定竟然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当年我不喜欢借银行钱买房,入住费凑得都挺费劲,谁想到房价越涨越高,用房租还贷 已经绰绰有余了”,小潘的母亲胡女士说:“儿子毕业后要回杭州成家立业,因为家境还好,儿子在婚恋市场上抢手,已经有五六个人给他介绍对象了。将来不 管儿子和谁结婚,家里的这4套房子随他们挑选,用哪套做新房都行。或者相中了别处的房子,卖一套两套的房子给他们购置婚房也没问题。”看到一些男同学常为 购房一事发愁,小潘说:“如果当年父母跟随身边大多数人的做法把钱用在别处,我就没有今天。我事后和父母谈过,他们对于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太多认知,买房的 决定不过是各种家务事冲撞到一起的结果。虽说历史没有如果,但我时常一边为自己的境遇拍大腿庆幸,一边为侥幸抓住这个时代最热的财富时机而冷汗涟涟啊。


  b、父母超前意识子女“被买房”


  除了那些家里有房的,还有不少“90后”是父母未雨绸缪帮着买房的。


  这类客户还真有不少,昨天我刚接待的一位客户,绍兴人,来杭州四处看房就是为了他那个 23岁的去年刚刚毕业的儿子。”“儿子现在在实习,工作也已经稳定了。下一步就是为结婚做准备,所以打算先把婚房预备上。”小王补充道。


  在另一个的售楼处里,记者得到了类似的回答。并且,还现场碰到了带着女儿来下单的秦女士,“现在杭州的房价还算稳定,怕再不买,房价还得往上 涨,房子有了,就等于把女儿拴在了自己身边。”秦女士半开玩笑地说。不过,相比秦女士的兴奋,女儿显得有些茫然:“毕业后,就想着找份称心的工作,买房全 是父母的意思。”


  记者调查后发现,面对关于“90后”买房现象的提问,置业顾问们的回答如出一辙,归纳来说便是,“90后”主动买房现象还不是很明显,但近两年“90后”购房者开始有了强烈的“存在感”,“被买房“现象开始集中涌现。


  业内人士分析,这类“90后”基本不具备购房实力,全凭父母背后的财力支持。因为这些家长认为,为孩子买房既是对孩子未来的一种生存保障,也是 一种前瞻性,这两种交叉心理促成了越来越多90后年轻买房人的“提前入市”。更有意思的是,对于“买房”,“90后”的他们多半全程不参与,全由父母 做主。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