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资金回归——温商回归工作的关键

发表于2014-07-07

市委、市政府提出“温商回归、赶超发展”举措以来,温商回归呈现良好态势,据统计,2013年温州地区新引进项目467个,总投1027亿元,到位内资315亿元。220多万在外温商拥有丰富的资本源、技术源、信息源和人才源,而这些资源都是温州创建新“温州模式”,再创辉煌的绝好契机,对于温州产业结构调整也将起到积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说起温商回归,我们就不得不提作为其核心内容的资金回归。在外温州人向来敢打敢拼,早前在外温商通过艰苦创业,积累了大量财富,形成了巨大的资本链,随着温商回归的深入推进,势必会有更多的社会资金回流本地。如何合理配置回归资金,将资金投向温州赶超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是温商回归工作成败的一个关键。
明确方向,助力实体经济
说到资金回归,不得不提资金的主要投向问题。早几年,温州市场一直充斥着各种投机行为,一些企业主盲目追求资本市场暴利,无视企业经营发展所需,挪用大量资金投向担保公司、股票等领域。由于做实业的人少了,投机的人多了,实体经济资金逐步流出。直到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经济泡沫破灭后,温州企业主才猛然意识到,自己赖以生存的本源依旧还是实业,认清自身发展的方向,踏踏实实的将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此次温商回归的基调就是以振兴实体经济为主攻方向,因此,我们在舆论引导、平台建设以及政策扶持方面,都必须要确保将回归资金引向实体产业,以求真正将资源转化成为发展。
拓宽平台,抓住转型升级机遇
良禽择木而栖。有了明确的方向,下一步自然是要解决好如何吸引更多资金回归温州。其实,温州人除了有艰苦奋斗,敢闯敢拼的创业精神外,对于家乡的热诚一点也不比别人少。落叶归根,荣归故里的思乡之情,温州人并不缺乏,也有许多在外温商都怀揣着报效桑梓的夙愿。当前,虽温州区域风险压力较大,但“危”中有“机”,部分温州企业经过此轮风险“洗礼”,具备“转型升级”和发展的条件,是温商回归的目标企业和项目。为此,为回归温商提供优秀的平台以及相关的政策扶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温商资金的回归方式多种多样,对于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而言,温商回归,除了带来充裕的资金以外,更有很多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回归。当前,温州许多民营企业及项目都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受制于资金规模以及技术条件等因素制约,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更有很多企业陷入经营困境,面临倒闭压力。如果能正确引导回归资金投向这些困难企业及项目,或重组这些企业及项目,就能有效帮助企业化解经营困境,完成转型升级。
优化金融环境,重塑信用品质
自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以来,社会信用体系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银企之间、政企之间缺乏互信。这种社会现状并不利于温商回归后资金的正常运转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如何优化温州现有的金融环境,维护稳定的金融秩序,为回归资金创造良好的环境,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银行要履行社会责任,责无旁贷的要为重塑温州信用品质做出努力,比如在企业经营困难时期,不能随意“抽贷、压贷”,要帮助困难企业共渡难关,又如面对个别企业逃废债的行为,政府要牵头公安、银行进行严厉打击,杜绝企业违规行为。
在温商回归的大潮中,银行不但要支持温商回归项目的资金需求,更要为温商回归及其项目做好金融服务。例如某从事棉纺织行业的广东企业,在市委市政府“温商回归”的号召下,对永嘉当地一家企业进行收购,并借助浙商银行温州分行5000万元的授信额,在帮助企业完成整合改造的同时,还拓宽了企业的经营范围,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从长远来说,温商回归并不能单纯等同于招商引资。对于温州而言,温商回归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长期工程。温商回归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提高全社会对温商回归的认同感,营造良好的温商回归社会氛围,让更多的回归资金“有项目可投,有效益可得”,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温商回归的成效。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