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撑着雨伞下地种田 指着茭白说是水稻

发表于2014-07-07

早上教室读书,下午田间劳作,上周末起,温十九中的139名准高三学生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深入农村生活·体验耕读文化”人生远足活动,他们在文成南田,用“耕读”开始自己的暑期生活。

该给孩子过一个怎样的暑假?如今,想让孩子假期“吃点苦头”的家长正在增多,不仅是温十九中的高中生,一些才上的孩子也在爸妈的鼓励下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夏令营等体验活动。他们没有放过假期,致力于让孩子在生活上继续得到锻炼。

□本报记者 金思斯

准高三生钻出书海 拿起锄头镰刀

7月5日起,温十九中的老师们带着139名下学期就要进入高三的孩子们在文成南田,开始了“上午读书下午耕种”的新体验,平日里埋头于书本中的同学们,首次和锄头镰刀等农具打起交道。

活动刚刚开展三天,孩子们已渐渐暴露出了“城市病”,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个女生因为被虫子咬了个包,当场就哭了;有人把黄豆叶看成桑叶,还有人指着茭白说是水稻,当真成了老师点评的“五谷不分”、“草本木本混淆”;还有的女孩子害怕被太阳晒,不仅反反复复抹了好几层防晒霜,甚至直接撑着伞下田干活;更多的孩子不会用农家土灶生火烧菜……

“其实像这样的状况发生越多,就越能体现这次活动的价值。”温十九中校长吴长青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远离农村,知多行少,怕吃苦;因此要让他们参与到劳动中,用自己亲身经历的辛苦,去体会坚持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让他们在吃苦中懂得尊重劳动,在劳动会如何互帮互助、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在营会吃苦 回到家“打回原形”

今年7岁的一年级女同学星星(化名)也在妈妈的报名下,参加了一个英语培训机构组织的夏令营。在营中,孩子们要离开父母,去衢州的太阳岛自我生存五天四夜。

这是一个封闭式的军事化训练夏令营,有一个很励志的主题——孤岛求生。入营的孩子们从七八岁到十几岁不等,共同组成了一支“童子军”,穿营服、配徽章。从搭帐篷、射箭、到水上高尔夫、真人CS,孩子们每一天都有要完成的任务。在营中,星星还学会了自己洗头、洗澡、洗衣服。

从夏令营回来的星星黑了一些,她的妈妈汪女士说,希望她能从中得到锻炼,吃点苦,学会独立,尽管费用高达4000元,也还是值得的。但是她没有想到的是,虽然女儿在夏令营里表现得很不错,学会了很多东西,但是一回家几乎就“打回原形”了,在营里学会的事情回到家没能继续坚持,而且还是不肯一个人睡。

许多家长与汪女士有同样的感受,因为看到孩子们独立意识和吃苦精神的缺失,所以有意识地送他们入营培训,认为这是有针对性的“良药”。那么,他们是否感受到了实际效果呢?目前为止,很多人还带着问号。

要不要让孩子在假期吃点苦 家长意见不一

暑假里,各种类型的夏令营活动十分火爆,旅行社组织的旅行体验式夏令营,培训机构组织的学习型夏令营,还有一些不同主题的夏令营,都积攒了不小的人气。一家科技夏令营从放开报名起20多天就报满了。

送孩子参加夏令营的家长有不同的出发点,市民卢先生认为,孩子放假了,可是家长还要上班,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容易产生孤独感,他们刚好可以通过夏令营结识到来自不同地方的小伙伴。在他看来,“夏令营模式”是一种校外的模式,也是一种让孩子感受“陪伴”的体验。有些家长则是为了满足孩子的某一项兴趣爱好,让他们参加对应的夏令营。

此外,很多家长是冲着让孩子“锻炼锻炼”的目的去的,平时太娇嗔,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活动改变一些生活习惯,学习一些新技能,花多少钱不是问题。对于这个观点,家有7岁女儿的杨先生不同意,他觉得没有必要刻意地让孩子接受一项不属于她这个年纪的技能,比如孩子到了八九岁自然会学会的事情,不需要在她还只有7岁的时候强加给她,这就违背了孩子正常的生长规律。

有认为,家长们在意识到吃苦的重要性之后,要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吃苦的机会,但家长往往下不了狠心,所以俗话说“自家的孩子要给别人教”。

(转自《温州晚报》)

上一页|1|
/1页